2022年第三屆機械工程與智能制造國際學術會議暨仿生機械與人工智能分會 MEIM-BMAI
發布時間:2022/5/11 10:47:58編輯:Ma Liang
已有5904人關注




承辦單位:

![]() | 洪明輝 新加坡國立大學 教授 博士導師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光學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國際光子與激光工程學會會士以及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會士,新加坡光技術有限公司主席。廈門大學物理學系本科(1985)和碩士(1988),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2000)。 從事激光微納加工及檢測技術研究,在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發表400余篇論文,擁有42項美國、德國和新加坡專利,F任Opto-Electronic Advances執行主編,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和《中國科學 G》等期刊編委。曾獲“東盟杰出工程成就獎”、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權威工程成就獎” 和教育部教育服務獎。是激光微制造、激光清洗、激光焊接及光學檢測等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 |
![]() | 柳和生 華東交通大學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 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現任華東交通大學黨 委書記。 長期從事材料成型加工、機電一體化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 2 項,。ú浚┘壙蒲许椖10項,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90多篇。江西省主要學科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江西省高?萍紕撔聢F隊帶頭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南昌大學教授和材料加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先進材料制備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橡塑技術與裝備》、《教育學術月刊》雜志編委,全國橡膠塑料設計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 ;江西青年科學家,江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科技創業領軍人物,江西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和江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江西省政 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江西省青聯名譽主席。 |
![]() | 余銀犬 教授 博導 華東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載運工具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精密加工與智能裝備制造研究所所長、入選科技部外國高端專家引進人才計劃、江西省“雙千計劃”創新領軍人才長期項目入選者。近十年來任職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科學家。新加坡聲學會士(Fellow of SAS)、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 of IEE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新加坡執行委員會委員(Singapore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新加坡工程學會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 of IES)及其科技成果轉化導師。第一屆亞洲自動識別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IEEE PES 碳達峰、碳中和常務理事,IEEE PES 中國區低壓直流委員會理事。國際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智能制造中無線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特刊客座主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國際電磁期刊,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工業電子技術期刊,電氣工程師學會電磁研究國際會(Intermag 2018)等多家國際期刊指定審稿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購買大型設備的專業鑒定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家電網江西省重點項目會評專家。 研究領域與主要成果:智能永磁電機 (Smart PMSM), 設備健康檢測和故障診斷 ( Machine Health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機電一體化和機器人(Mechatronics and Robotics)高速高精度設備減震降噪音(Shock Absorp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of High-speed and High-precision Equipment),智能制造與精密加工(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Precision Machining),在IEEE 和 ASME等有關著名國際期刊上和會議上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IEEE Sensors & IEEE Access 等二區以上SCI國際期刊指定審稿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領導和參與完成新加坡科技局和國 防部研究資助項目達13 項,獲得軟件著作權獎 5 項, 申請和獲得7項外國專利授權,其中兩項美國專利被美國最大芯片商MARVELL 購買。 |

![]() |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 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2年獲得浙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5年晉升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擔任浙江大學機械系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受聘為中國礦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工程與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譚建榮院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方面的研究。2021年11月3日,譚建榮院士主持的項目“高性能龍門加工中心整機設計與制造工藝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將提出的技術固化在軟件中,開發并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登記權12項。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列為2004年機械工業科學技術9項重大進展之一, 在包括一批裝備行業大型骨干企業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制造企業得到成功的應用,有效地支撐和支持了國產重要裝備的設計與創新,推進了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185篇,其中SCI/EI 檢索142篇,引用1600多次,出版學術專著9本。 |

![]() | 申澤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教授 申澤驤,于1989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獲物理學博士,并榮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卓越博士論文獎,F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數理學院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先進光子學技術中心主任、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曾任南洋理工大學數理學院創院副院長、南洋理工大學跨學科研究生院項目主任。曾獲新加坡新移民杰出貢獻獎、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莫斯科國立大學榮譽教授、俄羅斯科學院等國際知名院校兼職教授、新加坡物理學會卓越研究金獎、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創新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 務院僑 辦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會前會長。曾被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人,被邀請提名日本獎的候選人;在他的倡導下,南洋理工大學成立了以戴維-佩恩爵士為院長的光子學研究所,以及顛 覆性光子技術中心。他還開始了南大與越南國立大學(河內)的合作、發起了與俄羅斯科學院(RAS)和莫斯科國立大學(MSU)的合作協議。 |
![]() | 劉燕德 華東交通大學 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東交通大學智能機電裝備創新研究院院長,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最美科技者”、首屆江西省“贛鄱英才 555 工程”領軍人才、首屆江西省創新爭先獎獲得者、江西省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主要從事機電液一體化技術,智能無損檢測技術及裝備研究,主持完成國家 863 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科基金等國家級課題 12 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 10項,發表 SCI、EI 收錄論文 10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21 項、軟件著作權 15 項,成果轉化 10項。主持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江西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江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陸婉珍院士科技獎”、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
![]() | 雷亞國 西安交通大學 教授 雷亞國教授分別于2002年和2007年獲得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雷教授曾在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擔任亞歷 山大·馮·洪堡研究員,并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同時也是IET和ISEAM的研究員,IEEE的高級成員,ASME的成員,CMES,ORSC和CAA的高級成員,以及IEEE TIE,MSSP,NC&A,MST等的副主編/編輯委員會成員。 雷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健康狀態監測與智能維護、大數據時代智能故障診斷與預測、可靠性評估與剩余使用壽命預測、機械信號分析與處理、機械系統動態建模等。雷教授開創了許多信號處理技術和智能模型,用于診斷齒輪箱、軸承、轉子系統等機械故障,發表了80多篇關于信號處理和故障診斷的同行評審論文,這些論文被該領域的數百名研究人員廣泛引用。 |
![]() | 葉濤 南方科技大學 教授 葉濤,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聘專家(國家重點人才引進工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兼職教授。1993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2004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是集成電路、EDA、類腦神經電路及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通訊芯片及傳感器件等。在集成電路設計及EDA領域有超過二十年的經驗,尤其對定制化芯片(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混合集成電路(Mix-Signal IC)有著豐富的學術界及工業界的經歷。曾任職香港五所政府研發中心之一的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技術研發中心(LSCM)技術總監,作為項目負責人及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領導了多個香港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項目。曾參與設計出了世界首款微型低功耗的 RFID 標簽芯片以及RFID讀寫器芯片,將RFID和手機移動平臺結合,使 RFID 技術最終延伸到用戶終端,在產品防偽、認證、支付領域產生巨大市場商機。同時,還參與了物聯網技術的世界標準及協議的制定及實施過程,首創及開發了多種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在工業界及學術界都有深厚的合作經驗,曾在Synopsys Inc., Analog Devices Inc., Magma Design Automation Inc., Silicon Architects 及多個硅谷公司擔任工程負責人及顧問職位,也是中 科院,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兼職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學物聯網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
![]() | 翟瑋 新加坡國立大學 教授 翟瑋,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博導。 長期從事先進結構和功能材料的制備、成形及多功能特性研究,近年來在基于增材制造的功能性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與制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主持新加坡教育局Tier 1研究項目、新加坡科技局青年學者研究項目、新加坡國立大學基礎研究基金、新加坡科技局與英國勞斯萊斯合作項目等。在機械、電磁及聲學超材料的增材制造設計和制造方面已有良好積累,F任Material today communications 主編,Materials & Design 主編助理。已發表高質量SCI 檢索論文 30 余篇,谷歌學術 H index 15。包括工程領域及綜合方向頂級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 Small、Applied Materials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 |
![]() | 張一慧 清華大學 教授 張教授在中國清華大學獲得工程力學博士學位(2011年6月),在中國清華大學獲得工程力學碩士學位(2008年6月),在中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工程力學學士學位(2006年6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機械引導的三維裝配;不尋常的軟材料;可拉伸和柔性電子;智能材料和結構的力學。張組的研究跨越了固體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廣泛領域。 他的研究小組致力于通過創造性地利用力學原理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來解決科學和技術前沿的重大挑戰,從而推動先進材料和結構的新力學理論和計算模型的發展,以及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性的材料和系統的新穎設計和制造方法。 |
![]() | 張晗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隨著國際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尤其是增材制造(3D打。┘夹g與裝備日益成熟,超材料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蓬勃發展。聲波/彈性波超材料以微結構為基本單元調控波的激發、傳輸與耦合,人工地獲得突破自然規律限制的宏觀特性,實現對波傳播的任意調控。這類“新材料”的出現在基礎學科和應用研究方面都受到極大關注。 超材料設計與制備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問題。本次報告主要介紹運用多目標優化算法求解智能制造中超材料設計與先進制造的關鍵問題與前沿進展。智能算法通過逆向運算克服了傳統方法中先驗知識有限、多物理場條件互相制約、制備要求過于復雜等難題,引領面向不同應用的超材料設計與制備的技術革新和顛 覆性創新,尤其是推進了聲隱身、地震防護、超分辨率成像和探測以及智能結構在交通裝備、結構健康監測、可穿戴器件、仿生和醫療中的快速應用。 |
![]() | 宗貴升 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粉末冶金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3D打印專業技術委員會主任、團體標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粉末冶金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專家委員,安徽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深圳市科協委員,2018中國經濟新聞人物。曾與美國500強企業史丹利集團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并擔任董事總經理,后升任東半球總裁。曾任美國德州休斯敦美中商會會長。1991年畢業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是國際上首批增材制造領域的博士。 |
![]() | 劉斌 大連理工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 大連理工大學國際信息與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字媒體技術系主任;日本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遼寧省醫學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技術負責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3D打印技術分會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修復重建外科與數字化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先進醫工融合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00年-2009年本碩博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8年-2019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進行訪學聯合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影像處理與三維重建、計算機輔助術前規劃與仿真、計算機視覺與圖形圖像。在醫工交叉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等10余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國際期刊論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軟件著作權40余項。擔任多個醫工交叉領域國際期刊、國際頂級會議的編委、審稿人。長期保持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三甲醫院的臨床研究合作。 演講題目: 基于圖形和圖像處理技術的個性化計算機輔助醫療 |
![]() | 章少劍 南昌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昌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于2005年和2008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機電工程碩士學位,2012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一直致力于機器人化并行協同超精密加工技術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近五年,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十余項,總經費400余萬;榮獲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二等獎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在機械類頂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連續發表10篇學術論文,皆為ESI高被引論文;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擔任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先進光學制造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Shock and Vibration》等SCI期刊學術編委。 演講題目: 超精密加工動態特性及其對表面創成影響 |



日期 | 時間 | 內容 |
Day 1 | 13:00-17:00 | 報到注冊 |
Day 2 | 09:00-12:00 | 主題報告 |
12:00-14:00 | 午餐休息 | |
14:00-18:00 | 口頭報告 | |
18:00-19:30 | 晚宴 | |
Day 3 | 09:00-12:00 | 學術考察 |

類別 | 注冊費(人民幣) |
第一篇投稿(4-6頁) | 3200RMB/篇 |
團隊投稿(4篇以上) | 2900RMB/篇 |
超頁費(第7頁起算) | 300RMB/頁 |
僅參會不投稿 | 1200RMB/人 |
★僅參會不投稿(團隊) | 1000RMB/團隊(參會3人以上) |
額外加購論文集 | 500RMB/本 |


-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采購醫療設備招標項目(項目編號:0724-2331Z2092002)公開招標公告 發布時間:2023/5/26 10:30:28
- 項目概況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采購醫療設備招標項目 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國義招標采購平臺(網址:new.ebidding.com)進行線上領購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3年06月15日 15點00分
- 全國首家省級碳計量中心落成揭牌 發布時間:2023/5/26 10:28:45
- 5月19日,在“世界計量日”主題宣傳活動中,遼寧省市場監管局在國家電網(大連培訓中心),為“遼寧省碳計量中心(電碳)”籌建和“遼寧省容量計量
- 深圳灣實驗室與清華大學合作,設計新型T細胞疫苗對抗新冠變異株 發布時間:2023/5/26 10:23:06
- 通過大規模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方法。盡管如此,頻繁出現的SARS-CoV-2變異株在很大程度上逃逸了基于刺突蛋白(S蛋白)設計的的COVID-19疫苗誘導的體液免疫。2023年5月
- 懷柔5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正式交付使用 發布時間:2023/5/26 10:13:07
- 25日,用于空間輻射測試的懷柔50MeV(兆電子伏特)質子回旋加速器正式在北京懷柔科學城交付使用。該加速器將為空間輻射環境效應測試與分析、空間抗輻射防護設計與應用研究提供重要的測試條件,為輻射環境探測
- 智慧細胞制備全場景解決方案落地 發布時間:2023/5/26 10:08:04
- 立足細胞治療及生物技術發展前沿,海爾生物醫療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智技術創新融入細胞制備各環節,打造出智慧細胞制備全場景解決方案。日前,該方案落地再生醫學與干細胞治療企業吉美瑞生,海爾生
- 應用多種黑科技!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技術升級成功 發布時間:2023/5/26 9:59:32
- 為了應對珠峰多風、極端低溫天氣,珠峰科考應用了許多高新科技?瓶缄爢T在8830米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建成梯度聯網的巔峰站,隨后實現了數據實時
相關新聞